輻照食品:核技術保鮮到餐桌
作為一種休閑零食,泡椒鳳爪深受人們喜愛,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許多品牌的泡椒鳳爪包裝袋上都印著“輻照食品”四個字,更很少有人知道這四個字的含義。
“輻照食品”表明這些泡椒鳳爪是用輻照技術,即利用鈷-60、銫-137等放射源進行消毒滅菌。
根據(jù)我國相關食品規(guī)定,經過輻照處理的食品需予以明示。輻照技術處理過的泡椒鳳爪,保質期可在1~6個月甚至更長,而普通的鳳爪,如果不添加防腐劑,只能存放2~3天。
許多人一聽到核技術首先想到的是核電站,而對于輻照滅菌這類的民用核技術很陌生。本文就來聊聊鈷-60與泡椒鳳爪的故事,和大家一起真切感受一番我們身邊的核科技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后,放射性同位素和電子加速器研制成功,為輻射技術提供了簡單廉價的輻射源,促進了射線處理食品研究的發(fā)展。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輻射作用進行殺菌消毒的食品被稱為“輻照食品”,美國、蘇聯(lián)、日本和歐洲各國對“輻照食品”開展了大規(guī)模研究。
1958年,蘇聯(lián)批準用鈷-60照射抑制馬鈴薯發(fā)芽,并在世界上首次批準經輻照處理的倉貯谷物供人食用。
1970年,由聯(lián)合國糧農組織、國際原子能機構主持,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參與,24個國家共同制定了國際食品輻照計劃,對食品輻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研究,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,認為輻照處理實質是一種物理過程,與熱加工和冷藏類似,并于1976年第一次無條件地批準了雞肉、番木瓜、馬鈴薯、草莓和小麥五種“輻照食品”,之后又相繼批準了輻照稻米、魚、洋蔥、香料、鮮豬肉等“輻照食品”。
1980年,這三個組織在日內瓦召開“輻照食品”衛(wèi)生安全性聯(lián)合專家委員會并發(fā)表聲明:“對于任何食品,當其總體吸收劑量不超過10kGy(Gy是一個基本的計量學單位,1戈瑞相當于輻射授予每千克質量組織或器官的能量為1焦耳)時,沒有毒理學危害,不再要求進行毒理學實驗,同時在微生物學和營養(yǎng)學層面也是安全的”??梢哉f,這一聲明充分肯定了“輻照食品”的安全性,大大推動了輻照食品的商業(yè)化發(fā)展。至1999年,10kGy的標準也被突破,三個組織的聯(lián)合研究認為,超過10kGy的輻照對食品同樣不產生安全性問題,可見“輻照食品”的安全性是有充分保證的。
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進行食品輻照加工研究,經過五六十年的發(fā)展,有關理論、工藝和產業(yè)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。根據(jù)資料,2005年我國已批準的“輻照食品”已包含7大類56個品種,“輻照食品”產量達到14.5萬噸,占世界輻照食品總量36%,產值達35億元。近10年來,“輻照食品”產業(yè)規(guī)模更是迅速擴大。以泡椒鳳爪為例,川渝兩地鳳爪食品產業(yè)已達約200億元,基本都是靠鈷-60放射源進行消毒殺菌。
輻照技術在食品行業(yè)中,主要應用于食品的滅菌和殺蟲、鮮活食品的保鮮、延遲成熟或生殖成長、抑制發(fā)芽等。除了泡椒鳳爪,常見的“輻照食品”還有香辛料、冷凍食品、脫水蔬菜、熟畜禽肉、白酒、保健品。
輻照技術在全世界能流行起來,是因為技術本身具有傳統(tǒng)技術無可比擬的優(yōu)點:
無需接觸食品,快捷方便,也能避免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(xiàn)的二次污染;
殺菌效果徹底,還可以根據(jù)產品的要求調節(jié)輻照劑量,達到不同的殺菌程度,直至完全滅菌;
無殘留、無添加,比使用防腐劑等化學方法更加安全,也不會污染環(huán)境;
不改變食品本身的溫度、濕度、外形和色香味等,最大程度保持食品的營養(yǎng)和風味。
除了輻照滅菌保鮮,核技術在農業(yè)上的應用還有輻射誘變育種、輻射不育防治害蟲、低劑量輻射促進農作物生長發(fā)育,并提高產量等方面的應用。(李璐)
免責聲明:中國食品新聞網對文中陳述、觀點判斷保持中立,不對所包含內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承擔全部風險與責任。 網站轉載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有侵犯,請及時通知我們,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。
我來說兩句